8月16日,重医附一院金山院区肿瘤科静脉治疗团队成功开展首例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术,为患者建立了稳定安全的“生命通道”。
余大爷是一位食管癌术后、新辅助化疗三次后的患者,术后需要继续住院化疗。前期经过DP方案化疗(多西他赛+奈达铂)联合替雷利珠免疫治疗,随后手术营养支持治疗,结合病情术后使用PF方案化疗(奈达铂+氟尿嘧啶),氟尿嘧啶需持续24小时输注。据悉该患者多次化疗,且有两次PICC置管史,超声探查双上肢静脉置管条件不佳,为建立一条既能满足后续治疗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最小的输液通道,护理团队拟定置管方案-隧道式PICC置管术。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隧道式PICC置管术结合是一种新型置管方法。
ECG定位原理是通过特制的心电导联线连接PICC导管导丝和心电监护仪,观察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进入上腔静脉,对PICC置管的患者,可进一步提高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率。
隧道式PICC技术是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而且隧道的建立采用钝性分离的方法。
▲两者结合的优势:
(1)能实现PICC导管术中尖端精准定位,减少术后调管,降低导管感染风险及患者经济负担。
(2)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能使因上臂静脉直径过小而至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仍能成功置管;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留在绿色区域,此区域为导管出口的理想位置。
(3)降低感染风险: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皮下隧道相连,皮下隧道可形成一道防止污染的天然屏障,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
(4)防止脱管: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导出体外,由于皮下组织的固定作用,降低了意外拔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