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控中,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早期预防是延缓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方法。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适量运动可增加对骨的刺激,改善骨骼血液循环,促进骨代谢,对维护和提高骨量和骨强度、延缓骨量丢失有积极作用。运动还可提高雌激素和睾酮水平,使钙吸收和利用能力增强,并能改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从而预防骨折。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坚持运动可使骨量流失减少,预防骨折。适量体力活动,可使肌肉强度增强,机械刺激增加,最终导致骨量增加。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运动方式为抗阻力练习和有氧耐力运动。运动行为干预方法,提倡个性化。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50岁以下的人群可以选择全身性、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如游泳、跑步,以达到较长时间维持高峰值骨量,避免或减少骨丢失的目的;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身体逐渐衰老,为减少骨量下降速度,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选择适合其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或快走、做健美操、打太极拳和做广播体操等。
美国运动医学会所推荐骨质疏松症预防运动方案为力量训练、健身跑和徒步走。合理的锻炼量应同时符合下列3个条件:锻炼频度(每周不少于3次)、锻炼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交谈)。
同时运动防治骨质疏松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坚持。研究发现运动可增加骨量、提升骨密度,但在运动停止一段时间后,随着年龄增长又会重新出现骨量丢失加速、骨密度降低的情况。
另外每日适当户外锻炼可以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能够促进皮肤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可增加肠道钙吸收,促进成骨细胞功能,因此,坚持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合成体内所需的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