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背景】
我国近年来卒中患者迅速上升,已成为中国头号"健康杀手"之一。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产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其中又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经济负担的“五高”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因为对于脑卒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平常会说“时间就是大脑”,因此也对放射科的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都有规定,同时也要求患者在放射科检查的时间尽量缩短,争取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
而本着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重医附一院金山院区近期引进512层NeuViz Epoch无极CT,在科室各个领导以及强大的影像团队指导下,针对性的优化卒中病人检查时效性和精准性。
那么CTP和头颈CTA又是做什么呢?
1、CTP(CT Perfusion):通过动态监测对比剂在脑组织中的流动,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等),用于判断缺血半暗带(可挽救脑组织)和核心梗死区。
2、CTA(CT Angiography):利用对比剂显影头颈部血管(如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清晰显示血管狭窄、斑块、夹层或动脉瘤等结构异常。
3、一站式检查:在一次扫描中,通过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和扫描时序,同步完成头颈CTA和CTP成像,无需重复摆位或多次注射对比剂。
【技术亮点】
常规进行全脑CTP灌注+头颈CTA检查,需注射两次对比剂分别进行CTP和CTA检查。而NeuViz Epoch 512层CT具有业内最宽16cm探测器覆盖、首创16cm螺旋扫描、25ms超快时间分辨率,同时搭配全域人工智能NeuAl平台,仅需注射一次对比剂,减少对比剂用量的情况下,就可在60s内完成头颈CTA及全脑CTP扫描,并自动进行高级后处理分析,其中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CTP)、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等在内的影像检查。可极大程度简化检查流程,缩短患者检查时间及诊断时间,为患者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头颈联合扫描——在单一脑灌注的时间内,插入头颈CTA条件,在不影响灌注数据采集的同时,可得到头颈CTA图像,信息量更大 。
宽体探测器大范围覆盖——可以完整地观察整个脑部的血流灌注情况,从大脑皮层到深部脑结构无一遗漏。
4D扫描模式更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连续扫描,捕捉脑部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过程。
多参数成像——不仅可以提供形态学图像,还能获取多种灌注参数图像,通过不同参数的组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脑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临床应用】
应用场景:
1.急性缺血性卒中:快速鉴别可挽救脑组织,指导溶栓或取栓决策。评估大血管闭塞(如大脑中动脉M1段)后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2.慢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患者评估脑血流储备,预测卒中风险及手术指征(如CEA或支架植入)烟雾病、动脉夹层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3.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规划及术后复查。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后的血流再分布评估。因此,一站式CTP联合头颈CTA通过整合血管形态与功能信息,显著提升了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率和精准性,尤其在急性卒中管理中已成为“时间就是大脑”理念的重要技术支撑。其优势体现在快速性、全面性和安全性。
病例:(治疗前)男性,52岁,突发意识障碍半小时急诊入院。



临床诊断:CTA:大脑前动脉官腔重度狭窄,部分血管显示不清,符合烟雾病表现。CTP:左侧额叶-半卵圆区-脑室体旁-基底节区TTP,MTT延长,提示急性-亚急性期脑梗死。
病例:(治疗后)同一个病人治疗后检查CTP+头颈CTA



临床诊断:CTA:大脑前动脉官腔狭窄,部分血管显示不清,符合烟雾病表现。CTP:左侧额叶-半卵圆区-脑室体旁-基底节区TTP,MTT稍延长,较前检查减轻,有所好转。
撰稿:刘建平
编辑:邓东雁 刘丹
初审:陶黎 张志伟
复审:何晓明 罗添文
终审:黄莉